职能部门-团委(2023)
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湖北汽院:“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2014-07-27

             

   湖北汽院武当民俗文化调查团   保护传承民俗文化       

  -------文化行者,行者无疆。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他们在行动。 

   某网  北京时间7月14 日讯(通讯员刘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上,鄂西北山区处在秦陇、巴蜀、荆楚、中原等文化区的交汇处。武当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待尸歌就是武当民歌中风俗歌类的一种,是按地方传统习俗所保留下来的在丧葬仪式中演唱的歌曲,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移风移俗,丧葬仪规不断简化。新型悼念方式如鲜花、网上祭奠方式层出不穷,“待尸歌”也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线。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待诗歌”民俗文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11名学生刘娇、周成成等人,在外国语学院辅导员何理的指导下,组成了武当民俗文化调查团。他们将利用地缘优势,在2014年暑期开展以“民俗文化,薪火相传”为主题的关于武当葬俗礼乐“待尸歌”传承与发展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的合影 

在此期间,他们将通过深入基层,前往武当山、郧县等武当山周边地区寻访民间代表性“待尸歌”创作艺人,并对民众进行关于对待诗歌发展看法的问卷调查,深入考察武当地区民俗文化保护状况,了解人们的民俗文化尤其是丧葬文化生活;了解待尸歌发展历史、发展现状,深刻剖析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除此之外,他们还将着力搜集整理待诗歌唱词,拍摄演唱影像资料,为后人学习和创作待诗歌提供宝贵的资料。 

对武当葬俗礼乐“待尸歌”继承与发展的研究一方面能够让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葬俗礼乐文化,保护民俗文化都具有很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给了我们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将自己的“中国梦·文化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保护武当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孝道文化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对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活动第一站---访郧县文化馆 晓当地文化情 

从7月5日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武当民俗文化调查团刘娇等一行十一人人奔赴郧县、武当山等地,就传统民俗文化“待尸歌”进行了深入探索。 

调查团一行首先来到十堰郧县文化馆,文化馆龚书记围绕郧县地区丧葬礼乐“待尸歌”的起源、时代背景、地区分布、唱词特色、发展现状以及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等问题,耐心地为团队队员作出一一详解。 

图片1【团队与文化馆龚书记的亲切交谈】 

   当被问道“待尸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时,龚书记说道:“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乡追求更好的生活,待尸歌传承发展后续无人的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解决。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里会打待尸的人已经很少了,能够坚持传承创作的人更是百里挑一。” 

活动二:汽院学子:聆听郧县大山深处的文化之声 

  7月6日,调查团一行来到大山深处的白桑关镇李家河村,对郧县当地著名的“待尸歌”乐师陈士林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陈士林先生就待尸歌的发展历史、存在的现实意义、待尸歌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如何创作发展待尸歌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介绍。 

图片2【陈士林与队员深入交流作品 解答疑难问题】 

当谈到民众普遍不熟悉“待尸歌”,且不乐意接触时,陈士林先生对此并不感到悲观,他认为,“待尸歌”起着安慰生灵,告慰死者的重要作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风俗习惯。因此“待尸歌”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是不错的。   

同时,他也对发展待尸歌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他认为当地有关文化部门应该对打待尸的乐师行业进行统一管理,组织专业培训;同时应该注重宣传,让待尸歌走进大众人民的生活;从而繁荣当地文化事业建设,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最后,陈士林先生为我们表演了他的作品《老来难》,调查团的访谈在他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了。 

图片三【队员与陈士林合影留念】 

活动三: 湖北汽院学子  致力于保护鄂西北民俗文化 

7月7日上午,调查团一行来到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范学锋热情的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地方文化书籍展厅,并为队员们展示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出版如《武当民间文学》、《武当民俗》等民俗文化书籍,细心为他们讲解了当地民俗文化“待尸歌”的发展情况及收集资料参考 

图片四【范学锋主任细心讲解  队员用心学习】 

随即通过深入交流,姜主任指出该团现如今所走入的研究方向及方法的误区,建议该团应该通过实地观察,亲临白事现场,直接近距离接触到那些民俗文化艺人,在整个过程中用心去感受了解“待尸歌”文化。最后,姜主任对该团队员们提出希冀,希望我们能把社会实践做好,为保护和抢救大十堰地区的民俗文化献上一份力。 

 

活动四:湖北汽院学子 寻访武当民间艺人 

 

7月8日,调查团一行来到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寻访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姜显玉先生。姜老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关注让队员们敬佩不已。老艺人说道,“待尸歌”歌词体裁分为孝,道,苦,哀,桑。 

图片五【队员认真请教  姜老热心讲解】 

谈到现在待尸歌发展不畅,老艺人分析主要原因有:首先,现在年轻人大多追求享乐主义,喜欢稳定的工作,打待尸属于过于辛苦、非主流的工作,通常在年轻人就业考虑之外;其次,如今会打待尸艺人年事已高,打待尸一般又在晚上唱,唱一夜让的老人身体有些吃不消,而且这些老艺人水平不高,即使有好的歌也不能完整的记录下来,再好的创作歌词只能是老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并不能为大众所知晓,在民间流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待尸歌”发展被囿于特定的地方,特定的人群。 

为了推动“待尸歌”走向大众,走向活跃,艺人提出了以下两点希望和建议:第一,有关文化部门要由上而下更加重视民俗文化“待尸歌”在当地的发展;第二,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表演,以观众现场集资的方式回笼部分资金,办唱诗班。 

 

活动五:湖北十堰民间艺人浅谈待尸歌文化 

 

7月9日调查团一行来到十堰市大川镇,寻访当地从事“打待尸”工作多年的民间艺人夏安礼老人,对他进行了关于民俗文化“待尸歌”历史渊源、唱法、特点及内涵等问题的访谈。 

图片六【老人耐心讲解  队员认真聆听】 

经其介绍得知民俗文化“待尸歌”是古代农村留下来的习俗,其最主要的作用是超度死者亡灵,寄托亲人对逝者的哀思。在讲到歌词特点时,夏安礼还情不自禁的唱了一段“生老病死苦,从古传到今...”,不难看出歌词讲求一种合音、合意与合情。谈笑风生中,夏安礼还说歌词其实灵活性大,以押韵的方式表达古代帝王将相的事迹,在演唱中分为“闹桑”、“奉承”等形式,把当时悲痛的气氛转为幽默,让白事增加一丝喜意,也为生者缓解哀痛。  

 

活动六:湖北汽院“武当民俗文化调查团”郧县柳陂之旅  

 

7月10日上午,调查团一行来到了十堰郧县柳陂镇寻访了当地有名的“待尸歌”乐师。乐师热情的给小组成员讲了“待尸歌”的起源,背景,构成,意义及保存现状。  

队员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民众只是在家中有丧事的时候才会去请“打待尸”师傅,平时与他们并无接触,对“待尸歌”了解甚少。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熬夜唱“待尸歌”太辛苦,能坚持唱从事“待尸歌”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 

图片七【师傅耐心讲解,队员认真学习】 

当问及“待尸歌”的未来发展前景时,大师对此表示深感不乐观,认为这种文化的确需要被传承下去,因为它毕竟是每家每户白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 

参与这次调查的队员表示:传统文化维艰,抢救迫在眉睫。不在物质追求中盲目舍弃文化的传承,不在文化的选择中妄自菲薄,用心聆听自己血脉中不朽的民族文化,是作为新时代人民应坚守的信条。 

 

活动七:最后一站---十堰人民广场问卷调查活动 

 

7月11日下午,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民众对待尸歌这一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及态度,从而推测待尸歌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调查团一行在十堰市六堰人民广场对人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为了增强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几人一组分别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六道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待尸歌的了解程度,对其态度,及保护待尸歌的建议。接受调查的民众也都非常配合,认真填写了问卷,并对队员们关心民俗文化发展的想法提出了肯定和支持,七点活动顺利结束。 

图片八【队员与受访民众亲切交谈】 

为了增强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几人一组分别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六道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待尸歌的了解程度,对其态度,及保护待尸歌的建议。接受调查的民众也都非常配合,认真填写了问卷,并对队员们关心民俗文化发展的想法提出了肯定和支持,七点活动顺利结束。 

 

图片九【活动顺利结束    队员合影留恋】 

通过调查问卷汇总统计分析,队员发现人们对待尸歌的看法惊人的相似,民众可能对待尸歌不甚了解,但普遍认为次文化既然作为一种弘扬孝道的良好中国文化,就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摒弃,而是应该得到保护,让其继续传承下去。同时,民众还提出了许多有实际意义的保护待尸歌的建议。 

此次活动在总结之前通过待尸歌乐师个人访谈方式,了解目前待尸歌发展状况的的经验上,采用大众问卷调查方式对全面了解待尸歌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建议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将自己的“中国梦·文化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保护武当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孝道文化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对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让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葬俗礼乐文化,保护民俗文化。 

   任何民间文化都是时间和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在此,该团队强烈呼吁: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保护本地民俗文化,大家必须携手同行。 

------------文化行者,行者无疆。保护传承民俗文化,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来稿人:武当民俗文化调查团   刘娇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Copyright© 2023 gqt.hua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