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部门-团委(2023)
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06汽院学子践行荣辱观,关注西部毕业生,心系支教生暑假系列实践活动福利院分队实践报告
2013-10-24

    

 服务社会 心系教育

——材工系06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工程系2006年社会实践工作已结束,我作为该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现对其作如下总结:

我系于7月4号接到院里下发的《关于做好2006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当晚即在1318教室召开了由各班团支书参加的动员会,会上大家对相关工作做了讨论,并将课题初步定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情况调查”与“市福利院英语分级教学”上,原因如下:前者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后者可发挥我们的优势且可以为社会服务。

由于所选课题相对简单,故参与人员也应以少为宜。但各班报名却很踊跃,尤以大一学生为甚,经汇总、筛选、总结,最后将人数定为四人,分别是:T433-6王冠(负责人)、柯慧丽、张仲谋、T433-1耿三琼.,指导老师为材工系分团委书记郭义坤老师,7月5号名单确定当晚召开了一次小组会,最终将课题定为“市福利院英语分级教学”。另外:美国有六名志愿者要到福利院做几天义工,须我系提供翻译三名,由于时间和我们的实践时间吻合,故系里决定翻译由我们中的成员:王冠、柯慧丽、耿三琼担任。经过两天的准备和筹划,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实施计划最终完成,它包括:工作目标、实施步骤、指导思想三部分,7月8号送交院团委审批并通过,同时也拿到了介绍信。

按计划,正式实施时间为7月10号——7月25号,但由于美国友人的时间提前,同时也为了10号的工作能更好的开展,我们决定7月9号即先到福利院探明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9号上午,我与成员张仲谋、耿三琼在与对方刘敏院长联系好后,第一次来到福利院,介绍完情况后我们就来到了以后的工作对象:福利院大班:他们共计15人,小学至高中不等,身体、意识均正常。考虑到他们均为孤儿或弃婴,我们说话的语气,措辞均很慎重,尽量不涉及他们内心的伤痛,但效果并不好,他们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后来我们又去买来糖果,分发后又与他们做游戏,气氛才渐渐缓和。然后我们才进入主题:英语教学:主要教了一些音标,效果还不错,中午11:30我们离开福利院,耿三琼还和其中的一个女孩交了朋友,她直到晚上才离开。

10号是美国友人来院里的日子,下午我们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半小时,在与学生回顾昨天内容的过程中他们来到了院里;共计6人:June和Tomy分别是13和16岁的男孩,再加上四位女士,他们带了一名翻译(是名湖北教育学院大四女生),再加上我们三人才能应付过来,因为他们是分别行动的。美国人的发音标准、语速慢,所以我们做的比较轻松。在打过招呼后他们教了学生一套舞蹈和一些单词,至六点半结束。

这两次的经历结束之后,我们也大松了一口气,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基本上都被克服了,如初次见面时那些学生的不配合甚至冷漠等,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遇到时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不过耐心和真诚使我们越走越近,尤其是耿三琼同学,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善良甚至与他们交了朋友。翻译工作相对顺利,首先是美国人的发音纯正,语速慢,其次我们三人的听力和口语水平都还行(都在去年过了四级,并至少考了一次六级)。由于与他们交流问题不大,故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第一天里,他们的主要工作也是教英语,但他们很快即与学生打成了一片,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都是科班出身的缘故,四位女士三人是老师,另一人是在读教育学研究生,同时他们均很善良和富有爱心,很容易让人接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1号的内容10号的重复,我们的工作仍是翻译,由于已经熟悉,交流也更加流畅,中午和晚上我还单独将他们送到酒店。

可惜他们的日程很满,按计划只能在十堰呆两天,因此11号晚上我们就不得不告别了,晚饭后我再次受院长之托,将他们送到酒店,临别时除互致祝福外他们还说:HuBeiautomobile industry college ,Very Good!这也算是对我们几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表现的肯定吧。

两天里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由于期间我们时刻在想着如何将一句话,一个词翻译成英语,这种感觉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就培养了我们学英语的兴趣;其次,外国人的认真和守时让人钦佩,尤其是认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极端的负责任和热心,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再次,从他们身上,我们也明白了作老师多才多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对活跃气氛很有帮助,他们中的那位研究生舞蹈很好,另一位的演唱水平几乎是专业的,这也难怪那几天气氛一直很好。/

总体来说,这次的经历对我们都是新鲜而值得回忆的:我们都是第一次和如此多的外国人做近距离的接触,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让彼此都充满了好奇,相同的目标和爱心让双方成了朋友,同时我们也被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中最积极的一面所感动,那就是:认真、热情和爱心。

 

7月13到7月25号我们又去了六次,每次至少两人,所做的工作仍是教学和沟通。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们尽量用心给他们讲课,同时穿插了些课外知识,但气氛却一直不好,那些小孩有些排外,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安排,而我们的介入却打乱了他们原有的计划,由于是孤儿,他们显得很孤僻,我们这种义务讲课他们可能认为是一种施舍(他们知道我们都在做家教以补贴生活),所以显得很不屑,因为我们若不来他们也能学,而我们的到来却打乱了他们原有的节奏。当然,主要原因还在我们,业余的终归是业余的,我认为做老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心思,但这一点我们就做不到,因此我们虽有热情和亲和力,却不能触极他们的内心,如此一来,隔阂就产生了,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或者只见我们讲,学生却无所响应,我们又不像外国人那样来一段即兴舞蹈之类来调节气氛,这样讲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穷则思变,连续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就想着如何去改变:教学是相互的,是一种由知识做介质的交流,出现“冷场”,即交流不畅,那么就应该将精力放在沟通上。

再次和他们一起时,我们的信心已增加了许多,我们决定由个体出发,先与之成为朋友,再靠他来影响其他人,而将英语教学放在次要位置。那些小孩每年都有机会出去旅游,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因此我就以全国的名胜古迹为突破,鼓励她说话,那小孩在聊到这个时很兴奋,毕竟那是她失去父母后少有的愉快经历,在打开她的话匣子之后我只是偶尔插上一句,但却对对方的经历表现的羡慕不已,这样她似乎找到了少有的成就感,侃侃而谈,几乎见不到原有的羞涩和内向,整个下午我们都在一种很轻松的氛围中度过。

找到突破口后,原以为可以长驱直入了,但现实又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一旦再次涉及讲课内容,他们又恢复了原有的孤僻,他们的不配合让我们很为难,自始至终他们对学习都显得不热心,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对他们只是一种负担,他们只想早点长大、独立,然后离开这里。分析之后我们很心酸。因此就将原来的内容改成聊天:将说教改成鼓励,及时的变动一直坚持到活动结束。

最后告别时,我们竟有些不舍,我不知道他们是何感受,我想到的首先是遗憾,我们有周密的计划、满腔的热情,并且是代表系里来的,但结果比预期的差很远,这主要原因在我们:我们的经验和能力都很欠缺,以为做这个比家教容易,但结果却正好相反,做家教时对方后面有家长监督,我们只要将内容将讲完即可,而做这个,他们听与不听完全在于自己,,而且在沟通时我们缺乏掌控气氛的能力,再次,我们先前的准备工作还不足,,先是对对方的情况没了解清楚,没有设身处地的揣摩对方的心理,接着是没有响应的应对方案,只是凭着以前的家教经验去对付,而事实上他们与家教学生大大不同。

活动虽以不圆满的方式谢幕,但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首先增强了社会实践经验,以前都在学校度过,这一段经历是半社会化的,它锻炼了我们的交往和应变能力;其次,学到了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那就是认真和耐心;再次,我们也感到了做成一件事的不易,再充分的准备都是不足的,且事情往往比意料的要糟,故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只至关重要的……这只是一部分,要总结的还有很多,但这段曲折而精彩的经历却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不停的影响我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

 

 

 

 

 

 

                                            材料工程系T433-6王冠

                                                2006年9月8日

 

 

本文共分为:第一页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Copyright© 2023 gqt.hua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